三国君主分别是谁,三国的国君是哪三位是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的。
关于三国君主分别是谁,三国的国君是哪三位以及三国君主分别是谁?,三国的君主分别是哪三个人,三国的国君是哪三位,《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君主分别是谁,三国哪三国?国主是谁?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三国君主分别是谁,三国的国君是哪三位
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三国的君主分别是:魏国的皇帝有曹丕、曹叡、曹芳;
蜀国的皇帝有刘备、刘禅;
吴国的皇帝有孙权、孙皓。
三国简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让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让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兴亡:
1、曹魏:
随着曹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
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
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
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
洛阳、邺城、睢阳都日趋繁华。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建都于邺。
220年正月,曹操去世;
十月,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
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
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
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排斥司马懿。
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建军功。
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
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镇压了起自淮南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毌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蜀汉。
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
2、蜀汉: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
刘焉死,子刘璋继任。
刘焉、刘璋相继镇压了当地豪强的反抗。
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
214年,刘备占据益州;
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
次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
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
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
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
刘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三郡,于次年东征孙权,在夷陵被东吴陆逊击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位。
诸葛亮辅刘禅,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
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
225年,诸葛亮南征,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南中。
当年秋天,诸葛亮败孟获,南中平定。
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
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
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
234年第五次北伐。
病死于五丈原,汉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
258年以后,宦官黄皓等人擅权,政治腐败。
姜维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劳而无功。
263年,魏攻灭蜀汉,刘禅投降,姜维假投降欲复兴汉室,然而失败被杀,死于成都。
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蜀汉亡。
蜀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3、东吴: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孙武后人,孙策、孙权之父。
少年时,因杀贼有功,被荐为校尉。
黄巾起义时,孙坚率一千五百余人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
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在岘山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
孙策字伯符,孙坚死后,孙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开始向江东发展。
196年献帝迁许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
199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
200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
孙权字仲谋,孙策死,孙权统众霸江东。
208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
210年吞并交趾士夑,取得东南半壁。
211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
219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六郡。
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
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
有扬、荆、交三州。
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东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
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
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东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
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
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
279冬,西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石头城,孙皓降晋,吴亡。
三国的国君分别是谁?
魏国的君主分别是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蜀国的君主分别是刘备、刘禅、吴国的君主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一、魏国君主简介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谈世十岁。
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樱盯《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
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脊侍和史上的重大进步。
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
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3、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于青龙三年(235年)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
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4、曹髦
公元254-260年在位)。
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新君。
他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
事泄,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虚岁)。
死后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曹髦擅长诗文,一说创制了九言诗,传世文章有《伤魂赋并序》、《颜子论》等。
好儒学,曾于太学就经义提出若干问题,另著有《春秋左氏传音》(失传)。
通绘画,一说为中国第一位成为画家的皇帝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曹髦为中品。
5、曹奂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
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二、蜀国君主简介
1、刘备
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
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
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2、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
字公嗣,小名阿斗。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
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谥号思公。
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三、吴国君主简介
1、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
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2、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
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
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
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
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3、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
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
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
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4、孙皓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
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
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
但,孙皓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朝感到惶怖 。
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君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