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的。关于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以及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品德,人性本恶是谁提出,主张人性本恶的人是谁,人性本恶是什么家的思想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人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是荀子的。
人性本恶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是指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人物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我国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之一。
他15岁时到齐国稷下游学,齐襄王时,成为最有声望的稷下学者。
他曾到过秦国和赵国,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到了楚国,被楚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置,此后一直居住在兰陵,从事著述和讲学。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自己的著作《荀子》中。
荀子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既尊崇礼义又提倡法制的观点,并主张人性本恶,应该通过学习使人接受礼仪教化。
最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天道有其内在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思想,同时,他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些思想已经具备了唯物主义的因素。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社会影响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
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
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
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
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
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
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人性本恶是谁的观点
这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