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草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草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

  草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草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是草的作者是白居易,唐朝的。

  关于草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草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以及草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草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诗人,草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草的作者是谁?,草的作者和朝代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草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草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

草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草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

  草的作者是白居易,唐朝。

  草(白居易著诗)一般指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诗作)。

  全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话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

  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古诗《草》的诗人是谁

   《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饥氏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野返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颂肢饥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