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诫子书的译文翻译,诫子书的译文简短

  诫子书的译文翻译,诫子书的译文简短是《诫子书》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的。

  关于诫子书的译文翻译,诫子书的译文简短以及诫子书的译文翻译,诫子书的译文七年级,诫子书的译文简短,诫子书的译文50字,诫子书的译文30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诫子书的译文翻译,诫子书的译文简短

诫子书的译文翻译,诫子书的译文简短

  《诫子书》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并入选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诫子书》全文翻译的意思是什么?

  《诫子书》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原文】:

  诫子书——诸葛亮 〔两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激指岩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逗樱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明御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结构助词,的。

  3、行:品行,操守。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节俭。

  6、养:培养。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明确。

  9、明志:明确志向。

  10、致:达到。

  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才干。

  14、淫:放纵。

  15、慢:懈怠。

  16、励:振奋。

  17、险:轻薄。

  18、躁:浮躁。

  19、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20、与:跟随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最终。

  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诫:劝勉、告诫26、书:书信。

  二、一词多义

  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

  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

  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学: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成:

  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

  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行:

  三人行:行走

  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意:

  意与日去:意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意暇甚:神情,态度

  三、词类活用

  1、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