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从军行的古诗和意思,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秒懂百科

  从军行的古诗和意思,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秒懂百科是《从军行》是王昌龄的组诗,其中第四首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

  关于从军行的古诗和意思,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秒懂百科以及从军行的古诗和意思,《从军行》古诗意思,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秒懂百科,从军行古诗的意思古诗文网,《从军行》古诗意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从军行的古诗和意思,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秒懂百科

从军行的古诗和意思,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秒懂百科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组诗,其中第四首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本文整理第四首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从军行》原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翻译: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拦锋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扩展资料: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薯绝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数衡姿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