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如何才能让身体体温保持恒温呢,人体如何保持体温恒定

  如何才能让身体体温保持恒温呢,人体如何保持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在寒冷时,调节体温的方式有(1)皮肤中微血管收缩,减少流经皮肤的血液,以达到减少体热的散失的。

  关于如何才能让身体体温保持恒温呢,人体如何保持体温恒定以及如何才能让身体体温保持恒温呢,如何才能让身体体温保持恒温状态,人体如何保持体温恒定,如何保持体温高,身体是如何保持恒温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如何才能让身体体温保持恒温呢,人体如何保持体温恒定

如何才能让身体体温保持恒温呢,人体如何保持体温恒定

  恒温动物在寒冷时,调节体温的方式有(1)皮肤中微血管收缩,减少流经皮肤的血液,以达到减少体热的散失。

  (2)增加食欲,以获得能量(4)肌肉颤抖增加体热。

  当天气炎热与运动后,调节体温的方式有(1)皮肤血管扩张,使血液大量流入皮肤,有助於体热的发散(2)食欲减退(3)活动迟缓(4)透过皮肤的汗腺排出汗液,汗液蒸发有助散热。

  人是恒温的动物,体内所有的代谢活动有固定的温度范围,不可以在太高温或太低温的环境下运作。

  若是在太低的温度下,则代谢迟缓,导致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而陷入昏迷;

  若是在太高的温度下,代谢不但过速,而且体力耗竭,同时也可能造成肌肉痉挛,甚至昏迷。

   我们的体脂访 还有我们肌肉运动 都会产生热能... 所以人死前通常觉得冷 因为生理机能微弱 恒温动物(内温)(homeothermics):是指藉由新陈代谢保持体温恒定的动物 (例如说--哺乳类..鸟类..人类)这些动物的温度能保持一定范围且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因为体温会影响细胞酵素的活性及反应速率)而恒温动物的体温主要由下列二者控制: 1.代谢作用所产生的热量 2.将热的保留与热的散失两者维持平衡(例如:藉由饮食)而人也是恒温动物...为了保持体温不变...要不断向外界排出身体新陈代谢 所产生的热量(流汗)..当气温接近或高於皮肤的温度(37℃左右)时,身体向外 散热就不畅顺,这时人体就会增加流汗量来散热 人的全身皮肤的大约200万~500万个汗腺,功用是维持我们受到热辐射与散热 之间的平衡而能保持体温的恒定..不然假如在气温高於33℃或体温超过37℃时 汗腺不排汗的话...人会生病或感到不舒服

人体的恒定体温是如何维持的?

  人类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整套调整体温的系统和器官。

  无论外界的天气温度如何,人体温度保持在37℃作用才能维持体内的新陈代谢。

  

   不过人体各个部位的温度还是不同。

  因为体表暴露部位的温度更易受外界气温的影响,一般说生理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或深部的温度,因为相比之下机体的深部温度比较稳定。

  下丘脑是负责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

  

   虽然人体有自己的体温调节系统,也是有限度的,所以中暑和冻伤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体各处的温度测量体温要用体温计,最常用的还是口腔(舌下)和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平均为37.2℃,腋窝温度平均为36.7℃。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及精神因素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据研究,这种昼夜变化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系。

  所以长期夜间工作的人,这种昼夜变化也随之改变。

  女性平均体温一般高于男性0.3℃。

  女性的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规律波动。

  

   皮肤就像一层有弹性的天然屏障,将人体与外界环境隔开。

  天凉了,皮肤会感受到冷空气的侵袭,起一层“鸡皮疙瘩”;天热了,皮肤又会大汗淋漓,第一个做出反应。

  明亩在皮肤及内脏上有外周温度感受器,就像“冷热敏感电子元件”一样,对冷热刺激特别敏感。

  

   其接受到的敏感能将这种变化变为神经冲击,向中枢发放。

  中枢则及时做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体温平衡调节。

  当人们进入寒冷环境时,就会不自主地打寒战,通过这种方式的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多,是防止体温下降的重要反应之一。

  

   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皮肤温度下降,加上汗液也减少,使身体向外界散热减少,维持体温恒定;反之,在高温环境里,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皮肤温度升高,加上出汗增多,加快散热。

  

   除生理性体温调节外,还有一些行为性体温调节,比野散如多穿衣服、洗澡降温等行为。

  如果空气的温度比大脑和身体的温度低,那么吸入冷空气会迅速降低面部血液的温度、进而冷却大脑,甚至会改变血液的流动。

  

   为此,科学家们解释了为什么人累了容易打哈欠。

  由于疲劳和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温度的上升,必须要通过打哈欠来降低大脑的温度,加快大脑状态的过渡,如从睡眠过渡到清醒状态。

  

   但是如果人为地控制自己不出汗,反而会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

  长期呆在空调屋,或是久坐不动、远离热环境而出汗少,就会对高温的耐受力会下降。

  成年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70%,青少年儿童的比例则更高,可见水分在人体内所占的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人丢失水分达体重的颂槐氏4%以上,肌肉的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若失水量超过体重的10%,血液循环就会出现障碍;如果失水量超过了体重的15%,则会危及生命。

  

   好在不同的人出汗多少是有个体差异的,适量出汗才有益健康。

  汗液来自汗腺,汗腺数量多的人汗液自然分泌就比较多。

  此外,汗量的多少还和运强度(负荷、速度等)、运动前是否有大量饮水有关。

  

   运动强度越大,产热增多出汗量就多。

  不过每个人负担的生理强度不同,出汗量当然也不同。

  

   一个经常锻炼的人,因为肌肉与其他有关器官的机能都比较强壮和健康,虽然参加同样强度的运动,但表现得轻松自如,毫不费力,出汗很少;相反,不常运动的人对这样强度的运动会感到更辛苦。

  

   因此维持人体水的相对稳定极为重要。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水分大部分是从食物和饮料中摄取的,小部分是物质代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

  人体把营养物质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等化学作用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泪水滋润眼球,唾液湿润口腔,帮助淋巴昼夜不停地在人体内循环,将各种营养素运送到不同的内脏器官和各种组织,同时又将新陈代谢的废物携带到肾脏和汗腺排出体外。

  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其中,血浆渗透压在维持水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丘脑内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就会通过神经传递引起脑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使肾排尿量减少,从而保留了体内的水分,同时产生“口渴”的信息。

  

   要知道,人体每个昼夜能产生2400~2700大卡的热量,这些热量能煮沸20升凉水。

  再将热量不断运送到体表,通过呼吸、出汗和排泄等方式散发,才使人的体温正常地保持在37℃左右。

  

   排汗量越多,血浆里氯化钠含量就越少。

  同时大量排汗也会消耗许多微量元素,无机盐,如钠、钾、氯等。

  这时如果你大量喝水,就会使原来因为排汗降低的血浆里氯化钠的含量更低,造成血浆渗透压下降,身体反射性地开始增加排汗量。

  

   所以长期处于恒温环境中的人群更得多参加运动及时补充营养。

  

   尤其是一些上班族,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又投入到健身、打羽毛球等运动中,过度流汗容易造成水和钾、钙、钠等元素缺失,这时一定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维持微量元素。

  

   热天运动后,建议喝一些含食盐(氯化钠)的水,0.5升的水加入1~1.5克食盐就可以了。

  另外,喝水时要“少量多次”,不要一次喝下大量的水。

  水的温度也不应过高或过低,最适温度是8~12℃。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