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和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是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的。
关于手不释卷的故事和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以及手不释卷的故事和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和主人公,手不释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的故事和人物,手不释卷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手不释卷的故事和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
手不释卷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简介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
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
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手不释卷的成语有何典故,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这一成语最早是说东吴孙权手下的将领吕蒙。
当年吕蒙在孙权帐下,自己目不识丁,但是又不想学习,孙权用自己作为例子说,我这么忙还学习,何况你呢?于是吕蒙痛改前非,发奋苦读,以至于手不释卷,终于学有所成。
后来人们用手不释卷比喻学习橘贺段非常勤圆誉奋。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爱学习的民族。
从三皇五帝到现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很多爱好学习的历史人物,比如凿壁借光的西汉著名文学家匡衡,囊萤映雪的晋代孙康等等。
手不释卷也是表达爱学习的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学家陈寿的著作《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典故中的主人公叫作吕蒙,经过孙权开拍派导,不断勉励自己,终于达到让孙权佩服的水平,让孙权感叹“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后来,人们将手不释卷逐步运用起来,比喻一个人学习非常勤勉,是个褒义词。
而这个成语中的吕蒙,生于公元148年,老家在安徽省境内。
先是投靠了孙策,也就是孙权的哥哥。
他作战勇猛,深受孙策敬重。
而当孙策死后,他继续留在东吴,为孙权效力。
吕蒙是个粗人,但是忠心耿耿,多次救孙权于危难,而且在攻取荆州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献出计策杀掉了关羽。
孙权以他为心腹,而吕蒙也尽职尽责,最终因患病而死,去世时四十二岁。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