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的含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的含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厚积薄发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是: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的。

  关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的含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厚积薄发以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的含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这句话出了自哪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厚积薄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和作者,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的含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的含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是: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

  该句用以说明文人应有的治学之道,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稼说送张琥》。

  原文: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

  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

  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译文:

  你曾经观察过富人是怎样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

  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便可以轮作而使地力得到保全;

  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便能及时种植而不会误农时,而收获庄稼也能等到庄稼成熟。

  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非常好,籽粒饱满而很少空秕,可以贮藏很久而不腐烂。

  现在我家有十口人,而一共只有一百亩田地,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耕、种、收、获像鱼鳞那样挨着一茬又一茬,而地力因此便枯竭了。

  种的时候常赶不上农时,而收获的时候常常等不到它成熟,这样,哪里还能有美好的庄稼呢!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远远超过今天的人。

  日常努力于自我修养而不轻易地等成果自己到来,小心翼翼就像期望婴儿健康成长一样。

  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刚强,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

  年近三十而后出来做官,年过五十而后才得到爵位。

  在长期的压抑中得到伸展,在极为充实之后才去运用;

  已经满得超出来才外流,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

  这便是古人之所以远远超过今天的人,而今天的君子所以不及古人的缘故。

   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早早得中进士,与你同年考中。

  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

  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

  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

  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

  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一问,有一个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

  把我对你讲的这些话告诉他。

  注释:

  ①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在叙述中表明作者观点见解。

  ②曷:同“盍”,何不,此处曷尝可解作“可曾”。

  ③稼:庄稼。

  ④更休:轮换休耕。

  ⑤敛:收获。

  ⑥及其熟:旧时青黄不接时,贫者常不待成熟而收割充饥,谓之“杀青”。

  ⑦秕:只有壳而没有米的谷粒,俗称瘪谷。

  ⑧实:饱满的谷粒。

  ⑨耰:播种后摩平土地,使掩盖种子。

  ⑩铚:短镰。

  ⑪艾:收割。

  ⑫闵闵焉:殷切状,十分关心的样子。

  ⑬信:同“伸”。

  ⑭发于持满之末:在弓拉满之后才把箭发出去。

  ⑮早得:很早登第。

  ⑯妄推:错误地推崇。

  ⑰去此:抛弃已得(登第)的浮名。

  ⑱务学:勤学。

  ⑲薄:这里有谨慎、有力不尽使的意思。

  ⑳是:这,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

  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

  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

  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

  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此文以譬喻开篇,且先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提问,既起到自然引发下文,又引起特别重视。

  然后,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富人与穷人的两种耕作方法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

  富人的地力越种越雄厚,收获丰富;

  穷人的地力越种越贫瘠,收获微薄;

  原因是富人土地多粮食有余,可以实行轮作,保全地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够不断发展再生产;

  穷人却不能做到,势必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是不可违抗的生产规律啊!“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文章转换便顺理成章,把物质生产的规律自然地引申到精神生产上去。

  用古人与今人作对比,为古代人的才能和学问大大超过一般的人,原因就跟这种庄稼的道理一样,不要急于求成,必须积以时日,勤苦修养,才能做到“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接着作者再用自己的学习实践和亲身经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做学问千万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

  这就是“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最后,作者又托张琥把这个意见转告其弟苏辙,看似闲笔,而意在表明这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篇文章写得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道理却很深刻。

  种庄稼与做学问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作者却自然而巧妙地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有着相同的规律性,突显了比喻的通俗易懂,也使文章亲切平易。

  充分说明苏轼善于观察事物,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农业生产了熟于胸,表现出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

  同时,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特色的行文风格。

  创作背景:

   这篇杂说作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末或十年初,作者苏轼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苏轼,作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是啥意思

  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出处: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原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薯渗其亦以是语之。

  白话译文:

  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

  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一问,有一个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

  把我对你讲的这些话告诉他。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稼说送张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杂说。

  此文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

  全文以键型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篇杂说作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末或十年初,作者苏辙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苏轼,作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数亮脊赠太师,谥号“文忠”。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

  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