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十个字是《老人粘蝉》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先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的。
关于寓言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十个字以及寓言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0字,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十个字,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启示,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多于二十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寓言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十个字
《老人粘蝉》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先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勤苦学练,专心致志,才能获得高深的学问,做事也才会得心应手。
只要思想集中了,就不怕捉不到蝉。
出自先秦庄周《庄子·达生》,别名《老汉粘蝉》、《佝偻者承蜩》、《丈人承蜩》。
《老人粘蝉》的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橛株拘;
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在一座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粘知了,就像用手捡东西一样。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厉害啊!请问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
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
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像伸手拾东西一样了。
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像一个树桩子;
我执竿的手臂,就像一节枯树的干枝。
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
我内心宁静,心无二念,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回头看着他的弟子们,说:“用心专一,就是聚精会神于一处,不就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吗?”
注释:
1、仲尼:孔子。
2、适:往,到。
3、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
4、佝偻:驼背。
5、承蜩(tiáo):用竿粘知了。
6、掇:拾取。
7、五六月:指夏天。
8、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
借此指次数极少。
9、处身:立身。
10、橛(jué):原指木桩,这里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木桩那样竖立着。
11、株拘:带枯枝的树墩。
12、执臂:执竿的手臂。
13、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
用“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14、顾:回头看。
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
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先天条件不足也不例外。
《庄子》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
《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
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老人粘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老人粘蝉告诉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先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勤苦学练,专心致志,才能获得高深的学问,做事也才会得心应手。
只要思想集中了,就不怕捉不到蝉。
《老人粘蝉》故事: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
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枯碧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答败扰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清旦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