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天地合一什么意思啊,天地合一是什么

  天地合一什么意思啊,天地合一是什么是“天地合一”是错误用法,正确的是“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的。

  关于天地合一什么意思啊,天地合一是什么以及天地合一什么意思啊,天地合一啥意思,天地合一是什么,天地合一出自哪里,天地合一下一句是什么意思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天地合一什么意思啊,天地合一是什么

天地合一什么意思啊,天地合一是什么

  “天地合一”是错误用法,正确的是“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

  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

  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在道教道法中,天人关系为“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和人是相互交通的,由精气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道行高深的道士能够通过自身的修为、法术感应天道,从而祈晴祷雨,利人济物。

  内丹学中,认为天人一气相通,可以“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结就灵丹,点化阳神,进而炼神还虚,与道合真,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通为一,是最为究竟的“天人合一”。

天地合一是什么意思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世枝誉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

  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郑玄说:“言诚搜段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

  ”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

  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

  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

  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

  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

  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搭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

  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

  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

  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

  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

  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

  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

  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

  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

  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

  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

  《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

  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

  ”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

  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

  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

  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

  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

  ‘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

  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

  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

  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

  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

  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

  皆阐天人合一之旨。

  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

  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

  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

  所以为人者仁也。

  人所以能仁者诚也。

  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

  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

  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