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一览表,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一览表,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昭武将军:明代正一品武官的。

  关于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一览表,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以及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一览表,明朝官职一览表一到九品官,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表,明朝武将官职大小顺序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一览表,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一览表,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明朝武将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1、昭武将军:明代正一品武官。

  2、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3、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4、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5、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6、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7、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8、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9、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

  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10、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11、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12、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13、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14、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15、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16、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17、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18、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19、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20、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21、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22、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23、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24、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25、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

  仅为九品官。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

  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地方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

  军事官制,明朝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

  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军事官制:

  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今南京)时,设行枢密院,由自己担任。

  又设诸翼统军元帅府。

  后罢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又增设左右都督等。

  吴元年因防权重,废大都督不设,改以左右大都督为长官。

  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

  五军都督府每府各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及经历、都事等官。

  都督府都督等官,后渐变为空衔。

  统兵之官,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衔,始有带兵之实权。

  在京各卫,称为京卫。

  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等,各设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官。

  京卫又设镇抚司,有镇抚等官。

  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二十六个卫:锦衣卫、旗手卫、燕山左卫等。

  其中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

  在外各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

  明朝在全国设十六都司,除十三省外,辽东、大宁、万全等地亦设有都司。

  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

  于各地设卫所,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

  各卫、所皆统属于都司;

  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

  自卫指挥以下,官兵多世袭。

  明朝官制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明朝自洪武后,不设宰相,取消中书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事权至为集中。

  二、设内阁,为皇帝辅助、办事机构。

  三、中枢组织系统比宋、元简化;

  六部九卿系统较清,职责较明。

  四、地方官制比唐、宋、元简明,惟道的设置较杂,至清不改。

  五、在贵州建行省,加强了这一地区的管理。

  六、采用土官制度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即以本族上层领袖为土官(即土司),可世袭。

明朝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明朝官职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1、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2、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朱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3、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9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明朝兴化人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4、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人官居都御史的有尘衫三人。

   5、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模禅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消。

  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6、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7、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

  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8、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府的有85人。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9、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旦兄尘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10、明朝兴化官员政绩显赫,许多人被载入史册,成为兴化的骄傲和楷模。

   11、明代兴化人考中进士的有571人(其中仙游35人),文进士563,武进士7人,赐进士1人,以明经荐辟6人,特奏2人。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