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元日的意思全解古诗,《元日》的意思

  元日的意思全解古诗,《元日》的意思是《元日》的意思: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的。

  关于元日的意思全解古诗,《元日》的意思以及元日的意思全解古诗,元日的意思 解释,《元日》的意思,元日释义是什么,元日的意思全文译文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元日的意思全解古诗,《元日》的意思

元日的意思全解古诗,《元日》的意思

  《元日》的意思: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

  “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

  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

  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其余多已散佚。

《元日》古诗的意思翻译是什么?

  白话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词语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答誉兆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虚轿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清租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