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里,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里,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时期是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的。

  关于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里,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时期以及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里,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中,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时期,退避三舍的典故源于哪位历史人物,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和意思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里,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里,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哪个时期

  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出处和典故重耳逃亡在楚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晋楚在城濮交战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故事介绍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

  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

  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

  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

  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

  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

  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

  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

  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

  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草木皆兵,心惊胆战,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

  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

  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

  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

  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第三个霸主。

  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出自什么时候?它是什么意思?讲述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退避三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那么大家知道避避三舍出自什么时候吗?它是什么意思?讲述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退避三舍出自什么时候,是什么意思以及我们来从讲述的故事当中学到什么。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退避三舍这一历史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避避三舍这一历史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讲述的是晋献公他听信谗言,杀了当时的太子,后来他又派人捉拿嫌培太子的弟弟重耳,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很快的就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了差不多十几年,他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他来到了楚国,当时楚成王见到了重耳之后,就猜到他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作为,就以很高的礼数欢迎他,把他当作上宾来对待。

  之后,他们在饮酒叙话的时候,气氛十分的融洽,楚王他就问重耳,如若你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你要怎么报答我呢?重耳为了报答楚国国王,他就答应楚王一个约定,我如果进国和楚国之间发生战争的话,他一定会命者帆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而四年之后,虫儿,他回到了晋国芹嫌唯,并当上了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强大,多年之后,晋国和楚国发生了战争,晋文公他就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里来报答楚王对他的恩情,之后,楚国军队就以为晋国是因为害怕他们,所以才退后的,他们就下令追击晋国,但是去失败了。

  这一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自己承诺的事,就要做到,并且还告诉人们,退让并不一定代表是软弱,退一步,可能会有更宽广的路。

  可能也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