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水送别是谁写的的最新点评答案内容如下:
骆宾王因一首妇孺皆知的《咏鹅》,享誉诗坛,好像除此之外,别无他诗。其实骆宾王所作五绝《易水送别》,更见其风骨和人格。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省易县,在今河北省雄县城南25里。
②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7岁作咏鹅诗。最初在道王府供职,后历任奉礼郎、武功主薄、长安主薄、侍御史等职,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武后时因上疏议政获罪下狱,一年后贬为临海丞。684年随徐敬业扬州起兵讨武后,写《讨武曌檄》传遍天下。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擅七言歌行,五律也有佳作。
③壮士:意气壮烈的英雄,这里指战国时期刺杀秦王的壮士荆轲。
④寒:本指寒冷。这里指壮士的凛然正气。
【诗娱心译】
送你走哟就在这易水河边,
怎能不由我想起英雄当年?
冒着必死的决心愤然向前,
那就是荆轲告别燕太子丹。
他的一腔正气荡涤在胸间,
为苍生杀秦王哪怕不回还!
送你走哟就在这易水河边,
怎能不由我想起英雄当年?
荆轲虽然已经逝去千余年,
奔腾的易水哟寒气仍凛然!
【诗娱心话】
这首诗通常题作“于易水送人”,或“于易水送别”,收入《千家诗》题作“易水送别”,大同小异,都提到了“送别”。
从标题来看,这的确是一首送别诗。然而通读全诗,你会发现,诗人只字未提送别之人,也没有依依惜别的只言片语,与题目沾边的就两个字“此地”,仅仅提到送别的地点,而这送别的地点还在题目里边。
各位您说,这算是送别诗吗?一点也不像啊!李白的《赠汪伦》标题里就点明了送别之人,而且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被汪伦感动得稀里哗啦的。高适的《别董大》同样在标题中提到送别之人,还在诗里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良好祝愿。再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标题里就有送别之人、送别之地,还有送别之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之人、送别之地也都有。各位您看看,这些送别诗都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意或是对友人谆谆劝勉。而《易水送别》除了提到送别地点之外,一点惜别之意都未提到。难道这首五绝真的不是送别诗?题目里写得清清楚楚的呀,那这是为什么?
阅读全诗,我们读到的是诗人对“荆轲刺秦”的吟咏,这是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抒发的是诗人对荆轲这位历史上刺杀秦王的英雄的万分崇敬之情。一个“寒”字,把荆轲刺秦的凛然正气表现得森然十足,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诗人对荆轲刺秦的高度肯定,就是他对荆轲的歌颂和倾慕。诗人倾慕荆轲,倾慕他还有像燕太子丹这样赏识和任用他的人,而自己呢,总想上阵杀敌,报效李唐王朝,却被抓下狱。后来固然被释放出狱,而他复兴李唐王朝的梦想破灭了,在武周王朝的天下,谁还会用他?谁还敢用他?
而今送别友人,也只能这样秘密相送,就连题目也只能写作“易水送别”(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只字不能提送别之人。与怀抱复兴李唐王朝梦想的战友分别之时,他们之间心领神会,骆宾王想到了荆轲,大概他的战友也想到了。因此咏史怀古的深深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代替了依依惜别的千言万语,成为他们之间最好最真挚最发自心底的惜别,成为他们惜别时的心灵交流:等着吧,一旦时机成熟,我们还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即使是像荆轲那样,做一个失败的英雄。我们看,这个“寒”字不知道饱含了他们多少复杂的相送之情、慰勉之意。
其实呢,这首五绝是借咏史怀古来表达送别之意,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抱负相同,感慨相似,惜别之意不用多说,更多的是别后的勉励和提醒:时时不忘复兴大业,即使理想不能实现,即使牺牲性命,也要荆轲那样勇往直前,绝不退步。这就是诗人的风骨,这就是骆宾王饱满伟大的人格。
这首诗把“昔日易水壮别”和“眼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叠加显现,古今相映,构思上别开生面,不言送别而送别之意笼罩全篇,把深挚的送别勉励之情和为理想现身的满腔豪情表达得感人至深,令人崇敬。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