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的植物是落叶乔木或常绿草本植物的。关于茱萸是什么植物以及茱萸是什么植物图片,茱萸是什么植物九月九为什么插茱萸?,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什么植物,茱萸是什么植物可以吃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茱萸是什么植物
是落叶乔木或常绿草本植物的。
茱萸是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常绿草本植物,其全株带有特殊的清香,纸质叶片对生,形状为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叶缘全缘或长有锯齿,花序形态多样,花瓣有三到五枚,颜色为白色、黄色、绿色、紫红色等。
茱萸的生长习性
茱萸多生长在海拔四百到一千五百米的林缘或森林中,为暖温带阳性树种,生长适温为二十到三十度,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喜欢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松软肥沃的土壤。
茱萸的养护方法
养护茱萸的过程中,可以将其放在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地方,促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养分的合成,并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出现积水情况,等茱萸进入生长期后,要定期施加稀薄的腐熟液肥。
基本介绍
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带香双子叶植物,它还叫做越椒、艾子,野生品种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在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省份都有分布,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茱萸属于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度约4-10米左右,树皮的颜色为灰褐色。
单叶对生,稀互生或近于轮生,叶柄细为圆柱形。
花两性或单性异株,伞形花序生于枝侧,花瓣黄色,向外反卷,花柱为圆柱形,花色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绿色、紫红色的。
核果形状为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种皮为膜质或薄革质,胚很小。
风俗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插茱萸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
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历史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直至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为:×月×日,登高萸觞,候光。
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
但民俗仍然保留着。
茱萸是什么植物?
茱萸:俗称越椒、艾子,是一种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的常绿带香植物。
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都是著名的中药。
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扩展资料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灯台树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
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
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
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
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
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
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笼,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
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
《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
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
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
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
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食茱萸学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食茱萸别名:红刺_、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等。
特征: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
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_。
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
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
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
果实于秋季成熟,为__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
味道及用途:辛苦,温,有毒。
①《千金.食治》: "辛苦,大温,无毒。
" ②《唐本草》: "辛苦,大热。
"③《纲目》: "有小毒。
"入肝、胃经。
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
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
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
《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
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 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