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日常点评

及笄之礼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礼是成语吗

  及笄之礼是指多少岁?是十五岁的。关于及笄之礼是指多少岁以及及笄之礼是多大年龄,及笄之礼是什么,女孩子及笄之礼是多少岁,及笄礼的意义,什么是及笄之礼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及笄之礼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礼是成语吗

  及笄之礼是成语的。

  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汉族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礼记·内则》。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及笄之礼是指多少岁

  是十五岁的。

  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满了十五岁,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

  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若已许配,就束发戴簪,若未许配,就在二十岁时束发戴簪。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作为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代女子待嫁年纪

  其实在古代,女子待嫁的年纪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女子十五岁被称为及笄,这个年纪的男女可以结婚了;到了唐代,女方十三岁以上便可嫁人,所以当时13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年华;而在明代,女子十四岁以上便可结婚。

  除及笄、豆蔻年华外,其实还有很多词是形容年龄的,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等。

  当然,这些大家知道即可,其实不用太过了解。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则又指出嫁的年龄。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及笄是指多少岁?

  指女子满了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

  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