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以景结情的诗句例子,以景结情的诗句高中

  以景结情的诗句例子,以景结情的诗句高中是以景结情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

  关于以景结情的诗句例子,以景结情的诗句高中以及以景结情的诗句例子,以景结情的诗句有哪些,以景结情的诗句高中,以景结情的诗句必须是最后一句吗,以景结情的诗句在什么地方写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以景结情的诗句例子,以景结情的诗句高中

以景结情的诗句例子,以景结情的诗句高中

  以景结情的诗句: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2、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佚名《上邪》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尊前拟把归期说》4、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5、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6、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7、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8、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关于以景结情的诗句有哪些

  1. 关于以景结情的诗句

   关于以景结情的诗句 1. 运用以情结景的古诗

   1. 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弊穗,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闷李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缘情写景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李煜《相见欢》)…… (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

  1.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中的“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之句,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说出了行客无法滞留,而从行人马蹄在草地上远去的形象,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别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

  再如杜牧《赠别二首》中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句,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移情于景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 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

  

   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

  ”(《旧时月色斋词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之功效。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熙载评它的好处“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很多见: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租罩卜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都是融情入景的佳句。

  

   (三)以景衬情。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

  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

  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

   2. 古诗中结尾想象的景抒发情感是以景结情吗

   大多数都是。

  

   举个例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结尾。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3. 【寄情于景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春望》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这首诗紧扣“望”字,将抒情、写景结合起来,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作者缘情而写景,由花鸟之物写起,“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而出.首联写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存在,京城已经沦陷;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凉.长安原是豪华繁盛之都,如今只见草木了.再没有那游人如织、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人声如沸、货物如流的闹市,只见细柳新蒲依然绿,昔日宫殿锁千门.颔联由泛览满城荒草树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事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伤心.这两句还有一种理解,即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这两种理解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诗的前四句,由“望”字统领,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野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情与景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见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想望亲人.颈联说,战火焚烧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尾联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显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早已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稀疏白发难绾,简直无法插簪.诗人写这首诗时是45岁,但他的头发确实已经花白了.这在他当年秋天写的《北征》中“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的诗句可以得到印证.“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诗人的早衰,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春望》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谨严而不板滞,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确为难得之佳作,无怪乎时隔1200余年仍然脍炙人口.。

   4. 举例:以景语作结的诗句,并分析给读者什么样的想象空间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

  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

  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

  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

  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

  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

  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

  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