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主人公,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简概括是一鼓作气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的。
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主人公,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简概括以及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主人公,一鼓作气成语典故的主人公,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简概括,一鼓作气成语故事简写,一鼓作气的成语主人公是谁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主人公,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简概括
一鼓作气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接下来分享一鼓作气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
结果,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
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
”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
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
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心的是他们有埋伏。
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
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
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
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
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
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
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
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
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
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气的主人公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曹刿。
曹刿(guì),一作曹翙。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概括主要内容一鼓作气成语故事简单
【成语】: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齐国和鲁国交战。
当齐军打过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脊逗并备冲击,但大将军曹判阻止住了。
一直等到齐军擂过第三通鼓时,曹判对鲁庄公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大大振作樱迹,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几乎没有勇气了。
当指银敌人已没有勇气时,而我军勇气正高涨,这才是取胜的最好时机。
在曹判的帮助下,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
鼓:指敲响战鼓。
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第一次击鼓,士气极为高昂。
现在指做事时趁劲头足一口气干完。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