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祭灶节日?祭灶节是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又称灶神节,因小年的主要活动祭灶是在晚上进行的,所以也称小年夜、小年晚的。关于什么是祭灶节日以及什么是祭灶节日,什么是祭灶节气,祭灶节是什么节,祭灶节的意义,祭灶节由来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祭灶节是小年吗
是的,祭灶节是小年的。
祭灶节是小年。因为祭灶节,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等。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什么是祭灶节日
祭灶节是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又称灶神节,因小年的主要活动祭灶是在晚上进行的,所以也称小年夜、小年晚。
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小年。
关于过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
小年也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家庭宴饮,燃放鞭炮,其活动类似过大年,只是不出门拜贺。
传说中灶王每年腊月小年要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百姓觉得要敬重灶王才有了祭灶这一风俗,来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此后祭祀灶神逐渐成为过小年的主要活动内容沿袭至今。
祭灶,是小年这天重要的活动。
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坊间流传: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其实,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方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宋代时,多数地方祭灶是定在腊月二十四这天。
如范成大的诗《祭灶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祭灶节是什么?祭灶节
小年又称之为 祭灶节 ,祭灶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随着西方文明传入很多地方或者一些家庭不再重视这些传统的节日。
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代是怎么形容祭灶节,我们一起来看看。
夏朝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南宋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
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
大年三十再将一幅新灶神画像请回贴上。
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小结: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做糖瓜。
做完就准备过年了,这就是以上古代的祭灶节。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