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的。

  关于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及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的行,如何解释色受想行识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

  1、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和外色。

  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

  外色就是:色、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镜,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2、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

  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以身受和心受。

  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可不乐)三种感受;

  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

  固有苦、乐、舍、喜五种性质。

  3、想蕴:心之所知境执取形象。

  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4、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成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5、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以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

  即是我们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镜;

  能够知觉外界境界的心,称为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色,是物质存在,后面还有受、想、行、识,都是空,空又是色、受、想、行、识。

  色、受、想、行、识概括了物质与精神等所有的一切,换句话就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空就是无,无一切相,因为存在就有相,没有一切存在。

  但是又不是绝对无、断灭空,而是包含了一切的无,却又无可指着、无形无相、无可思议。

  所以关键是理解“空”,空和我们又什么关系,值得反复去说呢,因为空就是我们的本来、我们的真心。

  就是这个本来变现出世界和身体,陪旦这是色,又变现出受、想、行、识这精神。

  前边说了,这五个概括了一切存在,就是有,下边要搞清楚空和有的关系。

  有就是空变的,一切有其实当下就是那个无形无相樱乱简的空,空和有是一个东西。

  那么一切存在既然是无脊裤形无相的空,原本就应该是无相的,一切相就是虚妄的,和做梦一个道理,梦境森罗万象,其实当下是假、妄、空。

  概括起来就是;空其实不空,是有的无相存在。

  有其实不有,是空的有相存在。

  就是一个东西随缘变来变去,非空非有,是空是有,这个就是我们的真心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