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片,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解是蟋蟀的耳朵长在一对前足的小腿缝隙里的。
关于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片,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解以及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片,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未定事件簿,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解,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片视频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片,蟋蟀的耳朵长在哪里图解
蟋蟀的耳朵长在一对前足的小腿缝隙里。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
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
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
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
身体不具鳞片。
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
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
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
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
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
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
黄褐色至黑褐色。
扩展资料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
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
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
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
蟋蟀的头上看起来没有耳朵,那它的耳朵究竟长在哪里?
在农村,尤其是夏季,经常会伴着青蛙、蟋蟀等动物的叫声入眠,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农村哪些地方可以捉到蟋蟀?它们有耳朵吗?长在哪儿?怎样养不会死?
一、在农村哪些地方可以捉到蟋蟀?
想要捉到蟋蟀就得先了解它的生活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
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二、它们有耳朵吗?长在哪儿?
蟋蟀有耳朵的,它的耳朵是长在小腿上的。
耳朵长在足上的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声音测向器使用,当蟋蟀听到声音后,稍微的转动身体,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声音是来自什么方位的。
正是由于蟋蟀的耳朵长在这么特殊的位置,为此蟋蟀对不同方向的声音都会有敏锐而且不一样的反应。
一般来说,蟋蟀对于从左边或者是右边传来的声音,辨析的最清楚最明亮。
但是如果声音是来自正前方或者是正后方的话,蟋蟀的听觉就要变得模糊不清,对声音的判断也不会百分之百的准确。
三、蟋蟀怎样养不会死?
1、饲养设备:蟋蟀可采用大笼饲养。
大笼用金属或木材做支架,铁窗纱作围罩,长、宽、高不限,平面面积越大,容纳量越多,可提高成活率。
饲养笼下沿1米外,要构筑宽、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的侵入,损伤小龄幼虫。
大笼为10米×5米×2米,可养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虫发育到成虫,笼内种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悔搭物,供作自然饲料。
2、诱捕种虫:蟋蟀跳跃能力很强,有钻缝、筑穴、隐蔽的能力,因而采集较大数量实在不易。
可利用成虫期的向光和趋食的习性诱捕。
3、繁殖技术:每笼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后,即产卵于地下。
笼内的植物秸秆枯死后,不要拔出,作为地面的覆盖物,以利于卵度过寒冬。
第二年气温上升到20℃左右时,即见到大量孵化后的小幼虫出土。
4、日常管理:笼中饲养蟋蟀,单用笼橡拆中天然饲料远远满足不了大虫的需要,可采用易积存、体积小、营养高的人工饲料为主,辅以少量天然青饲料,饲养效果更佳。
人工饲料配方一:大豆粉20%、粗麦粉35%、玉米粉20%、脱脂奶粉15%、肝粉5%、干酵母5%,配方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麦粉25%、脱脂奶粉15%、干酵母5%、鱼粉10%。
将配米同时放入容器中,拌匀并研细,铺撒在木板上饲喂,一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吃完为宜。
蟋蟀饲养温度在25℃为宜。
当干旱时,早、晚适当喷些水,使笼内的地表湿度保持在75%~80%。
阴雨天不影响蟋蟀正常生活,但在喂食板上要加遮盖物,青饲料可少放或不放。
如笼中地面积水1小时可造成蟋蟀死亡,应及时排水。
如一日光照12小时碧如拿,若虫发育期会缩短,自然光照时间不够时,应加灯光补充。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