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脏腑时间对应表,十二时辰对应表脏腑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脏腑时间对应表,十二时辰对应表脏腑是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的。

  关于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脏腑时间对应表,十二时辰对应表脏腑以及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脏腑时间对应表,十二时辰对应表及读法,十二时辰对应表脏腑,十二时辰对应表格,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脏腑时间对应表,十二时辰对应表脏腑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脏腑时间对应表,十二时辰对应表脏腑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本文整理了十二时辰的对应时间,供大家参考。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

  在这以前,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

  “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

  “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

  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

  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

  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十二时辰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是什么?

  五脏六腑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古代十二时辰都是两个小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代替,下面给大家说一下五脏六腑与十二时辰对应关系,如下:

  1、子时:(23点 -次日1点) 对应胆;

  2、丑时:(1-3点) 对应肝;

  3、寅时:(3-5点) 对应肺;

  4、卯时:(5-7点) 对应大肠经;

  5、辰时:(7-9点) 对茄茄应胃态裤经;

  6、巳时:(9点-11点) 对应脾经;

  7、午时:帆纳简(11-13点) 对应心经;

  8、未时:(13-15点) 对应小肠经;

  9、申时(15-17点) 对应膀胱经;

  10、酉时:(17-19点) 对应肾经;

  11、戌时:(19-21点) 对应心包经;

  12、亥时:(21-23点) 对应三焦经。

  扩展资料:

  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的病变,可经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反映于外,因而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可了解病位之所在,分辨病邪之属性,把握脏气之虚实。

  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与胃相络属,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

  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肝与胆相络属,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与膀胱相络属,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脏六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