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花照驿墙还是枳花明驿墙,枳花照驿墙上一句是什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温庭筠的一首《商山早行》,诗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
关于枳花照驿墙还是枳花明驿墙,枳花照驿墙上一句是什么以及枳花照驿墙还是枳花明驿墙,枳花照驿墙是什么意思,枳花照驿墙上一句是什么,枳花明驿墙的枳花,枳花明驿墙前一句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枳花照驿墙还是枳花明驿墙,枳花照驿墙上一句是什么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温庭筠的一首《商山早行》,诗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不知道编者所据是哪一版本(课本注释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温飞卿诗集笺注》),颈联对句“枳花照驿墙”,记得以前读书时所读都是“枳花明驿墙”。
那么,到底是“照驿墙”,还是“明驿墙”呢?首先,从修辞效果看,应该是“明驿墙”。
“明”是“照”的结果,更能表现枳花的洁白而有光泽。
其次,从格律上看,更应该是“明驿墙”。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是非常讲究平仄声韵的。
这首诗的基本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古人作诗不可能严格遵守基本格律,不是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么?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句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平仄没有固定,第二、第四、第六这三处声步停顿的平仄必须严格依律。
然而,这只是最基本的声律知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因为格律诗还必须避免“三平调”和“孤平”。
三平调,是指在末尾连用三个平声字。
上述格律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第四句和第八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那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就犯了三平调的毛病。
孤平,是指整句(古诗以一稍长停顿为一句,跟现代以句号、问号或叹号为标志的句不同)诗中除押韵处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上述格律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第二句和第六句的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那就成了“仄平仄仄平”,成了孤平。
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诗的第二句和第六句的首字“客”“枳”都是仄声。
那么这是不是出律了呢?显然不会,唐人特别是与李商隐并称“温李”的温庭筠不可能犯这样的格律错误的。
这就涉及到格律诗中的“拗救”。
所谓拗救,就是在作诗时有某个字与格律不符,就必须在相应的位置进行补救。
例如上律第二句和第六句中,如果首字用了仄声,出现孤平的情况下,将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
第二句“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是平声,同理,第六句第三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这一句应该是“枳花明(平声)驿墙”,而不是“枳花照(仄声)驿墙”。
枳花照驿墙上一句诗是什么
【枳花照驿墙】上一句诗是【槲叶落山路】渣缺瞎
即【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
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扮饥。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如空回塘。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