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孝廉是什么意思,孝廉的意思古代文化常识是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的。
关于举孝廉是什么意思,孝廉的意思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举孝廉是什么意思,孝廉在古代的意思,孝廉的意思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孝廉是什么官职?,古代的孝廉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孝廉的意思古代文化常识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孝廉并不是官职,孝廉是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孝廉来源典故1、选官标准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
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2、制度简介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
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
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师古曰:“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汉书·武帝纪》。
孝廉现实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为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也渐渐遭到一部分人“淡忘”。
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举孝廉梁咐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举孝廉的利弊:
举孝廉有利的一面:太学生(受教育)——皇宫侍卫,补郎或者补吏(行政实习)——举孝廉(被选拔)——考试(合格后入仕)。
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把那些有能力的人员选了出来。
使得原来被补吏的太学生,依旧有升为做官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一个吏。
这些人中,虽然还有一部分是贵族子弟,但更多的是贫寒子弟。
这就使得原本把持在贵族、功臣、富豪手中做官的权力,转移到了更大的范围之内。
普通人通过在太学的刻苦学习,有了为吏为官的机会,寒门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国家也可以选到真正的人才。
这是举孝廉的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举孝廉不利的一面:但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到了最后,却完全变形,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得名者,必全力赴之。
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原先西汉时期,只需要官吏六百石以上者,为父母服丧三年。
而到了东汉,即使是普通人也要服丧三年。
那么,为了突显自己的孝道怎么办呢?只有服丧六年甚至二十几年者,为的燃岩就是获得名声,从而入仕做官。
后来甚至发展到,为自己恩主(推荐他去做官的人)服丧,甚至也达三年之久。
一些人为了入仕做官,十分注重人际关系,注重和恩主的关系,形成人身依附,对个人尽忠而不对国家尽忠。
社会知识分子都沉迷在这种虚伪的环境中,更遑论其橡段纯他人了。
这也说明,举孝廉这个选举制度后期已经变质,自然会被其他选举制度替代。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