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杜甫的诗风是什么类型,杜甫的诗风是什么样的

  杜甫的诗风是什么类型,杜甫的诗风是什么样的是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的。

  关于杜甫的诗风是什么类型,杜甫的诗风是什么样的以及杜甫的诗风是什么类型,李白的诗风雄奇飘逸杜甫的诗风是什么,杜甫的诗风是什么样的,杜甫的诗风是什么,四字概括,杜甫的诗风是什么四个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杜甫的诗风是什么类型,杜甫的诗风是什么样的

杜甫的诗风是什么类型,杜甫的诗风是什么样的

  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的。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杜甫的诗风有哪些

  1、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2、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

  3、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4、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杜甫的诗具有什么风格?

  杜甫的作诗风格是什么?

   他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目睹过社会的种种黑暗;他既贵族官场中奔走, 又与下层劳动人民有密切的联系;他亲历安史之乱,长年四海漂泊;他心系国家安危,关注民生疾苦:正是这特殊的经历铸就了杜甫诗歌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说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可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抚”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甫写诗的风格

   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都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

  “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

  “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

  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

  ”不独是词,诗也如此。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

  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拆旅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 *** 的现实。

  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

  ”(《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 *** :“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

  屋漏天寒,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腊虚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

  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七言近体诗。

  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格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经历,轮御燃思想倾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

  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敌。

  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重,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

  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了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

  ”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意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

  杜诗特别讲究音律,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

  创作中,他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潜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的诗歌的风格表现了什么?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

  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

  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厂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关于杜甫的创作风格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

   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有什么不同

   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

  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 *** 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著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有什么不同

   李白诗风狂放自由,常有想象,如同乘鹤仙人不知其将止于何处。

  杜甫诗风沉郁,多于纪实,尤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作品,读之使人悲伤。

   每个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风格 5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储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

  。

  。

  (百度百科)

  

   欢迎追问,望采纳!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