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格物的意思解释,致知格物的意思

  格物的意思解释,致知格物的意思是“格物”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的。

  关于格物的意思解释,致知格物的意思以及格物的意思解释,格物的意思致知的意思,致知格物的意思,格物致知格物的意思,格物致知叩问苍穹的意思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格物的意思解释,致知格物的意思

格物的意思解释,致知格物的意思

  “格物”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格“规律”之意。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

  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是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格物”是《老子·德道经》介绍的“观之于物而知身”,这就是“格物”,是一个“格”的过程。

  要用一种潜识的思想,就是带慧性的思想来观察事物,观察万物,称之为“格物”。

  观察道以德而显化,德能化生长养万物,万物生长成灭的根本变化规律,用此普遍自然法则指导修身,就是格物。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致知:得到知识和智慧。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歼配,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

  《大学》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朱熹所称的大学“八条目”)。

  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属儒家的“内圣”之键誉学;修身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属儒家的“外王”之学,其意主要在彰明儒家“为政以德”的观念和“稿改段道德转化为政治”的思想。

  《大学》对八条目排列了次序,这主要不是规定实行中的时间先后的次序,而是确定八条目之间的关系:

  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才能获得经验,有资格进而治理国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自我修养;要作自我修养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为准则。

  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诚,心灵纯洁,排除种种私心杂念;而要意念诚实就要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不至于陷入愚昧、偏执,从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说误导。

  说明《大学》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国平天下相关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儒家学说成了一个条理分明的思想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