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的最新点评答案内容如下: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内容简介: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1、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2、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4、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5、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了解,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成书过程:
1、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2、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3、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4、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不要忘记修史的大事,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释义:儿子虽然愚笨,还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任何缺漏。)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