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日常点评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袁枚是男的还是女的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清朝时期的。关于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以及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袁枚是哪个朝代的人,高鼎和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文中引用他的文章有什么作用呢,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评论家?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袁枚是男的还是女的

  袁枚是男的。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1、清朝时期。

  2、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时期又自号仓山居士,是浙江钱塘人氏,袁枚是性灵说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和赵翼、张问陶这两人被世人称作“性灵派三大家”,晚年隐居在小苍山随园期间,广收弟子。

  袁枚在文集、笔记小说、散文、骈文,以及诗歌方面都有所涉略,并且文笔极佳,他的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袁枚也是一个非常有生意头脑的人,在他晚年隐居随园期间,将宅院加以改造推掉围墙,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让园子初具声名之后,又开始推荐自家随园中的美食,在袁枚的策划之下,随园的生意越发火爆,为袁枚也赚得了非常多的钱财。

  以上就是关于袁枚是哪个朝代的内容介绍了,通过以上的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袁枚不仅仅是一名诗人,还是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美食家,那么袁枚是哪个朝代的人呢?一起来看看我的分享吧!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袁枚,清代诗人(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进士,曾 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

  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多 数诗篇抒发闲情逸致,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部分作品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抨击,并宣称 “六经尽糟粕”(《偶然作》)。

  有些讽刺之作,尤能反映其锋芒毕露的个性。

  诗多以新颖灵巧见 长,又能文,所作书信颇具特色,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 (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

  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

  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主要作品

     袁枚撰随园三十六种三十五卷

     文集:《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 、尺牍等30余种;

     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

     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

     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手札:《致尤荫手札》;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

  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个人生活

      人物关系

     袁枚之妹袁机亦甚具学识,《如皋县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传》皆有传。

     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写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生活情趣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

  随园旧为织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

  ”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

  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喜欢上了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也会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

  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

  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

  ”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

  《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

  ”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

  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

  ”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

  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

  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袁枚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

  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

  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

  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

  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

  ”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

  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

  有意思的是,虽然自身不愿涉及官场,但是袁枚却有着独到的政治眼光。

  曾经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时候,写过这样一句对两兄弟的评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后面的事实证明,之后,和珅之后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第一红人,和琳则成为著名将领,官至一等公爵。

     袁枚在 《随园诗话》 、 《子不语》 、 《续子不语》 中,一再谈及龙阳之美,心向往焉。

  因为他翰林文人、风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怀送抱者颇多。

   《随园轶事》 中载:“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

  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

  ”

     袁枚在《子不语》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对美少年心心相映,出入同行,有个叫王秃儿的恶棍,想要玷污他们,他们不从,于是被杀。

  袁枚写道:“二少年者,平时恂恂,文理通顺,邑人怜之,为立庙,每祀必供杏花一枝,号双花庙。

  ”这枝风姿绰约的杏花,几乎伴随了袁枚一生。

  直到年过花甲,他还收了年轻美好的刘霞裳为弟子,每次出游登山,必与同行,所谓“从游朝腊屐,共寝夜连床。

  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

  对于他人的质疑、腹诽,袁枚不以为意。

      藏书之好

     袁枚作官后,以薪俸易书,积至40万卷,筑藏书楼“小仓山房”、“所好轩”。

     自注何谓“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画,皆有时有限,只有藏书,不分少壮、饥寒,读之无限;还专门写有一篇《所好轩记》。

      山林之乐

     袁枚年轻时就喜欢追求山林之乐,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一直到他67岁服丧完毕后,才开始了尽情游历山水的旅行。

  这一年,他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

  68岁时,袁枚游历了黄山。

  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

  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便是81岁还出游吴江……要知道,旧时交通不便,以袁枚这么大的年纪,能够承受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之苦而兴致不减,如此频繁、长时间的出游,其身体状况之佳、精力之矍铄可见一斑,难怪当时便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