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的。

  关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什么,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患不均出自哪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指孔子提出的税收思想之一。

  出自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节选: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释义: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作为东蒙山的祭主,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了,颛臾是国家的臣属。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量力走向职位,做不好就辞职。

  ’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么将在哪里用到辅助的人呢?而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版、瑞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回避而又一定要替自己想做的事找个借口的作法。

  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担忧贫穷而怕财富分配不均;

  不担忧人口少而怕社会不安定。

  财富分配均匀,也就无所谓贫穷;

  国家上下团结和睦,就无所谓人口少;

  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如此,仍然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治礼乐教化使他们归附;

  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定。

  现在,仲由和冉求,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信服而不能使他们来归附,国家分裂而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发动战争。

  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宫廷的内部啊。

  ”

  注释:

  ①颛臾: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②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③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④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⑤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⑥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⑦兕:雌性犀牛。

  ⑧柙: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⑨椟:匣子。

  ⑩费:季氏的采邑。

  ⑪萧墙: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借指宫廷内部。

  赏析:

  本篇表达了孔子政治思想方面的三个理念,它们形成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对两千年来中国的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处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央集权的理念,就是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第二章)。

  这一理念的负面效应是赋予天子以绝对的权力,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

  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同上),虽然可以理解为国家政治清明,老百姓没有什么政事可以批评政府,但是极易被利用来钳制百姓之口,剥夺人民的思想、言论的自由。

  应当承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主义专制政治与孔子赋予天子以绝对权力不是没有关系的。

  然而中央集权的理念也有其正面的、积极的效应:即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秩序和天下和平,这正是第二章孔子的话语的用意所在。

  孔子的想法是,如果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政权就会被颠覆,国家就会分裂,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人民就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孔子身处春秋无义战的时代,痛切地感受到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国家内乱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的苦难,他想赋予天子以权威,加强中央集权,以清除这种灾难的根源。

  “天子”这个政治概念在儒家的话语中,不是指一国之君,而是指天下之共主。

  在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同“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的现象相对立的,目的是维护中央政权在天下的权威。

  而“天下”则是指中国人视野中的整个世界。

  因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让天子成为天下统一的象征,就是要维护天下的秩序与和平。

  中国的历史发展表明孔子这一理念促进了中华世界大一统局面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关系的形成与巩固。

  第二,政治统一主要依靠文德,而不是武力。

  孔子渴望统一,但是与当时大多数政治家的信念相反,他反对以战争为手段来求得统一。

  在第一章中孔子反对季氏对颛臾用兵,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这种理念造成了中国崇尚和平的优良传统,它虽然不能禁绝后世的穷兵黩武的好战行为,但制约了军国主义,使它不至于过度猖獗,所以中国历史上信奉儒学的汉族统治者中极少以征服世界为己任的野心家、军阀。

  第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念。

  这里的“均”并非主张平均主义,因为孔子所注重的礼、名分都是以维护等级为前提,平均主义在其中没有存身之处。

  孔子提倡“均”是为了反对贫富悬殊、统治者无节制的聚敛和穷奢极欲的生活。

  他的“均”的理念与其说是表达了一项经济主张,还不如说是主要出于政治上的关切,要处理社会问题,即化解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造成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

  作者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