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普点评

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呀

  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呀是“知其白,守其黑”的意思: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的。

  关于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呀以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解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呀,知其白 守其黑,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什么意思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呀

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啊,知其白守其黑什么意思呀

  “知其白,守其黑”的意思: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

  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

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第三句】【第四句】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


90后酷说《老子》(28)▏为什么道德感越强的人,往往越不道德?

  1、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叫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出自他笔下的千古名句。

  有一年,宋真宗突然发布诏令说:

  “提拔晏殊为东宫官,辅导太子读书。

  ”

  当时的文武群臣都十分惊讶,虽然晏殊是一位神童,才名远播。

  但是论资排辈,晏殊毕竟太年轻。

  而且太子的辅导老师可是未来的国师,所以挑选的时候皇帝一般都是慎之又慎。

  为什么偏偏挑中了晏殊呢?

  面对群臣的疑问,宋真宗说:

  “近来京城的大小官员常常游玩宴饮,只有晏殊不为所动,闭门读书。

  如此谨慎持重,正是东宫官的不二人选。

  ”

  如果是我们普通人,渗侍听到皇帝的亲口赞赏,一定会欣喜若狂甚至是四处炫耀。

  但是,你猜猜晏殊是怎么回答的?

  晏殊说:

  “我其实也喜欢游山玩水,只是家里太穷。

  若我是富贵人家,可能早就天天宴饮聚会去了。

  ”

  宋真宗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轻视他,反而对他实话实说的品格更加看重。

  2、

  当然,对于晏殊的动机,我们可以有两种猜测:

  第一种,晏殊自己确实不喜欢游玩。

  他的回答只是一番客套话,是为了显得合群,为了避免自己标新立异,引起众人的嫉妒。

  第二种,晏殊认为自己确实没有游玩的条件。

  他的回答是一种负责任的肺腑之言,是不对自己的人品轻易做道德判断。

  因为他没有身处在富裕的环境,所以就不能断然认定自己受得了诱惑。

  其实,两种动机都合理:

  第一种动机也完全符合老子所强调的“和光同尘”。

  不过,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证据是:

  晏殊早年在考进士的时候,宋真宗当庭出了一个策论题目。

  但是晏殊看了以后却说:

  “我曾经私下做过此题目,为了公平起见,请陛下换其他的考题。

  ”

  ——《宋史列传七十·晏殊传》

  所以,我们根据晏殊一向诚实的品格,可以推定他这一次回答应该也并没有撒谎。

  3、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

  第一种动机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

  ”

  第二种动机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

  ”

  ①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很好理解:

  就是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合群性。

  ②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似乎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所以,接下来我重点讲这一种。

  4、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道德许可效应”。

  丛御吵

  什么意思呢?

  在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要求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对两种类别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类别:

  命题一: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

  命题二: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第二个类别:

  命题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

  命题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看到第一个类别命题的学生们当场提出抗议,看到第二个类别命题的学生们态度比较中立。

  5、

  接下来,两位教授让座这两组大学生模拟招聘。

  招聘的职位是建筑业、金融业以及一些高层职位。

  他们所看到的简历和候选人当中,有男有女,条件和资历都旗鼓相当。

  那么按照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推论:

  那些当场提出抗议的学生们一定没有性别歧视,而那些态度比较中立的学生们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

  但是,实验的结果恰恰相反:

  那些当场提出抗议的学生们,比态度中立的学生们在更大程度上选择了男性去担任所招聘的职位。

  不仅如此,在测试种族歧视的实验中,结果是相同的:

  那些强烈反对种族歧视的学生,反而更倾向于称赞白人。

  这是为什么?

  两位教授最后的结论是:

  那些反应强烈的学生们因为驳斥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言论,从而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他们就会放松警惕,以至于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

  这并不是说他们想歧视,他们只是被自己之前良好表现所蒙蔽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

  当你觉得自己的道德高尚的时候,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决定都是正确的。

  6、

  这一个结论,其实清末著名文学家刘鹗先生在他的著拆芹作《老残游记》中早就透露过了。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就描写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位清廉的昏官:

  他们虽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听意见,妄臆断案,冤杀了许多好人。

  本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著名的话: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

  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

  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

  所以刘鹗最后痛心疾首的感叹说:

  “天下事误于奸慝者,十有三四。

  误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十有六七。

  ”

  虽然刘鹗先生所描述只是小说里的虚构情节,但是我们不忘了,小说往往来源于现实。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昏聩的清官并非稀有动物。

  7、

  比如明朝就有一位阁辅叫温体仁(1573年—1639年)。

  据史书记载,此人"斤斤自守,不殖货脯",可谓是清廉如水。

  但是他辅政八年,没有提出过任何一条经世济国的方略,没有建立过任何一点富民强兵的功业。

  完全是一个十足的庸材,最可恨的是:

  他披着清正廉洁的外衣,却隐藏着一颗偏执成魔的心。

  他凭借一身正气博得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后,在朝廷中培植党羽,排除异己,无所不用其极。

  当初皇太极之所以能用一招低级的离间计便除掉袁崇焕,就是因为温体仁在崇祯面前的替他助攻才促成的。

  所以,后来的《明史》将温体仁列入了“奸臣传”,评价曰:

  “未尝建一策,惟日与善类为仇。

   ”

  ——《明史·卷三百八十·奸臣》

  你能想象这是堂堂的明朝正史对一个清官的评价吗?

  8、

  温体仁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打击异己,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他认为自己从不受贿,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君子。

  所以,既然自己的身上有一张“道德执照”。

  那么凡是跟自己政见不合者,都是需要排挤出朝廷的小人。

  君子对付小人,何错之有?

  那么,我们现在用《道德经》给他诊断的话,就是:

  “只知其白,不守其黑。

  ”

  他只看到了太阳光芒如炬的本性,却忽视了太阳也有黑子如晦的一面。

  他只看到了自己清廉如水的品性,却忽视了自己也有偏执如牛的一面。

  他并不知道,即使是光明伟岸的圣人也并非全知全能,他们也是有缺点的。

  比如孔子就不懂稼圃,耶稣不懂算账。

  释迦牟尼皇子出生,走在路上连猪都不认识。

  苏格拉底则更加坦白,他索性宣称: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

  但是他真的一无所知吗?并不是。

  他的意思其实是:

  “我们每个人都要承认自己有局限性。

  ”

  换而言之:

  “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承认自己是有缺点的人。

  ”

  用老子的话说,不就是“知其白,守其黑”吗?

  而那些“只知其白,不守其黑”的人,往往误以为自己没有缺点,一贯正确,于是总会走向极端。

  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感越强的人,往往越不道德的根本原因。

  9、

  所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意思是: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才是天下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

  晏殊就做得到了这一点:

  他知道人性是脆弱的,所以他并不敢保证:

  当自己腰缠万贯的时候,一定还能守得住贫穷时的节操和原则。

  也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所以才会时时提防,日日警醒。

  就好像你在大门口养了一条藏獒,自然会吓走那些妄图前来窃取你“良心”的小偷。

  唯有如此,一个人的德行才会扎根于内心深处,如同定海神针一样不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不会今天是一套准则,明天又是另一套准则;

  他不会贫穷时是一副模样,富贵时又是另一副模样;

  他不会面对服务员是一副嘴脸,面对领导又是另一副嘴脸。

  这就叫做“常德不二”,这种状态也可以叫做“太极”。

  我们顺着“常德不二”这个台阶,再往上走一层,就会踏入“无极”的境地。

  “无善无恶,无贵无贱,无高无低,无人无我。

  ”

  10、

  但是试问:

  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够达到任他环境千变万化,我自不忘初心的“太极”之境呢?

  又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忘记自我,“化掉初心”的“无极”之境呢?

  所以老子才会提出一个方案:

  “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