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的。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卓越教育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
1.签订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3.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了建立租界的权利和“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
《南京条约》和附件的签订,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
【领事裁判权】
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这是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特权制度。
旧中国从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继取得过这种特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亦称片面最惠国条款。
在国际条约中,缔约双方互相享受对方已经或将要给予第三国的同等的条约权利(一般包括通商、航运、税收、投资、居住等方面),这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
仅缔约一方享受这种权利,而并不给对方以对等的权利或利益者,则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今后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即为中国近代给予外国侵略者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始。
【租界】
帝国主义国家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城市或通商口岸,强划一部分区域,所有行政、财政、警政、市政等均归掌管,称为租界。
租界既有一国单独掌管的,如旧中国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日租界”;
也有几国共管的,如旧上海的“公共租界”。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京条约》部分内容
1、大清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
2、清政府向英方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进行贸易通商。
3、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治理。
4、清政府向英国共赔偿2千1百万银圆。
5、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6、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7、两国共同订立进出口关税。
英国商人在通商各口“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而开创了协定关税之先例。
废除“公行”制度,规定以后“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又称“江宁条约”、“万年和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扩展资料:
影响
南京条约是自清朝于200多年前确立了较稳定的版图后第一次因战败而所签署的割地条约。
随后,美国和法国纷纷效仿英国,分别与清政府签定《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一、香港
香港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继印度后在远东的一个新据点,在19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为转口和贸易重镇。
往后基于受英国统治,避开了清末的腐败和近代中国的政治不稳,成功由华南边陲的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为国际城市,并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担当中国与世界的连接桥梁,影响中国后来推行改革开放发展毗邻香港的念数昌深圳,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
二、开放国门
《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战败而需要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的不平等条约。
在割让香港岛和开放口岸后,清政府再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仔扒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
虽然英国透过条约相继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仿照中美望厦条约索取了领事裁判权,中外人民诉讼各按本国法律管理)、划定租界、片面最惠国待遇、军舰停泊口岸等外交权利,在与大清帝国贸易时享有更多利益,清朝亦因英国的压力而开放国门,加速现代化,亦间接为往后清朝覆亡、中华民国成立埋下伏笔。
三、经济贸易
1843年至1844年,基于条约厦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相继开埠。
厦门、福州、宁波因地理限制,商务并不繁盛。
而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因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中国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
1853年毕含起,上海开始取代广州,成为全大清最大贸易港口。
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四、西方文化
鸦片战争时,在清朝约有30万的地下天主教徒。
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翻译圣经以及编写字典。
184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
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
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
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在大清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创办了清朝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京条约》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