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塘客家话叫什么名字?禾塘客家话叫禾塘的。关于禾塘客家话叫什么名字以及禾塘客家话叫什么名字,禾塘客家话叫什么来着,客家话雾禾,来段客家话,客家话又叫什么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客家话是古代官方话吗
是的,客家话是古代官方话的。
客家话作为古代的官话之一,它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一支客家话,最初分布在河南、陕西一带。
客家人不仅是汉族人,而且还是现存血统最为纯正的汉族人之一,同时客家话也是保留信息量较多的古汉语。
首先,关于客家人的变迁史。
客家人的迁徙过程可以分为五次南迁,前后共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
分别从中原地区迁至到今天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后面逐渐遍布了世界各地。
客家先民是居住在河南一带地区,而且那时候的他们讲的是中原汉语,也就是河洛雅言,是当时北方的官话。
禾塘客家话叫什么名字
禾塘客家话叫禾塘。
客家话里的禾塘即禾场、禾坪,一般用于晒谷,宽阔而平整,是客家儿童经常游戏、玩耍的场所。
禾塘背,泛指家以外的地方,一般特指离家近的村落。
客家语,简称客语,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和进行身份辩识的工具之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韶关话等。
部分地区还称土广东话、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麻介话、怀远话等。
广西方言的客家语
客家语在又被称为“涯话”、“麼个话”、“新民话”、“土广东话”等。
它是汉语方言中比较一致的方言。
客家语是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代表。
客家语是广西汉族中第三大方言,分布相当广泛。
在陆川、博白、浦北、合浦、防城港、钦州、灵山、贵港、宾阳、贺州(原贺县)、昭平等县市,客家语是当地的主要交际语言。
其内部差别不大,互能听懂,语音系统受粤语影响较复杂,与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差异较大,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大体相同。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语使用人口约500万左右。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人祖先大都是于清乾隆年间陆续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区、梅县区)沿西江迁入,现主要分布在桂南、桂东和桂中的陆川县、博白县、浦北县南部、合浦县东部、贺县、钟山县和昭平县相邻地区、黎湛铁路沿线;桂平县、平南县、象州县、来宾县、宾阳县、玉林市各县市客家人居住人口都超过20万;柳州市、贵县、鹿寨县、南宁地区、钦州地区、百色地区、河池地区、桂林地区等也散居着不少客家人。
客家语分布的地区如此广大,是与客家人千百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有很大的关系。
客家人虽然屡遭战乱、饥荒、械斗等劫难,但仍能勇往直前,兴家立业。
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为单位聚集而居,保持着客家人的文化风俗习惯,发扬勤劳朴素、勇于开拓、团结奋进的精神。
客家人经常外出谋生,四处闯荡,他们身处异乡,势单力薄,必须加强内部的团结,而语言就是维持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
正如客家祖训所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他们把不讲客家语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婚姻习俗,往往以是否会讲客家语为前题,语言对婚姻起了“鹊桥”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使客家人的后代顽强地保留客家语而世代相传。
即使到了非客家地区,甚至海外异国也是如此。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语方言又可分三种:
1、梅州声(话)
梅州,古称嘉应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人很多来自嘉应的五华,这些人操纯正的长乐(五华)口音。
其语音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些字,如田、米饭、筷子、树、草、河、多、少、古典等的读音与现行的普通话相同。
据张春云先生考:这支人从梅州地区辗转到贺县、钟山、平乐、荔浦、蒙山等县。
今贺县的桂岭、莲塘、贺街、鹅塘、八步、黄田、沙田北半部,步头、黄洞;钟山县的西湾、望高、英家、羊头;平乐县的源头镇及荔浦、蒙山县的客家人均属这一支。
2、河婆声
另一支来自河婆(今揭西县)一带,人数次之。
梅州话和河婆话基本上一致,只是个别字词读音有些小差异。
如称筷子(或筷条)为“箸”,痛叫“疾”,饭读“p澚n”。
操河婆话的,今昭平县全境的客家人;贺县的公会镇、沙田镇的南半部、大平等其他一些乡镇;苍梧沙头镇,均属这一支。
3、河源声
再另一支河源客家声。
这支河源声来自河源市,人数较少。
其口音融入了当地白话方言,故与梅州话的差别较大。
清咸丰年间,他们离开河源从珠江口溯西江转溯贺江而在贺县、钟山县择地而居。
故今贺州市的仁义镇、信都镇的钟氏、廖氏,钟山县立头乡的李氏,贺县的黄田、莲塘、鹅塘、沙田等乡镇均有河源客家声。
其姓氏有李、包、邹、周、张、徐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语以陆川话为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3个,韵母48个。
声母的特点 1、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如。
并、定、群、从声母字,不论是平仄,大都为送气音。
2、古晓,匣母的合字,多变读[f-],如:辉、怀、花、回。
3、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语中念重唇音声母[p-],[p-],保留了古语特点,如:飞、斧、肥。
4、古见组声母细音今读大都保持舌根音及喉音[k-],[k-]、[h-],如:基、记、九的声母是[k-],“希、喜”的声母为[h-]。
5、大都有唇浊擦音声母[v-],如:物、碗、威、湾、还。
词汇方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语和普通话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来源、词义、构词等方面:
1、来源差异主要表现在古词语的沿用,方言的创新和外来语的借用上。
有一部分古词语在客家语方言的日常口语中是普遍使用的,但在普通话中一般只出现在书面语里或作词素使用,日常口语则不同。
如:索(绳子),禾(稻谷),乌(黑),饥(饿),朝(早晨),昼(中午),沸(沸腾)。
另一部分是客家语独自保留的古词语,如:铳(鸟枪),炎(烤),该[kai44](担、挑),晡(下午或傍晚)。
从方言创新看,有一些方言词语是由于反映本方言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风俗习惯、土特产以及不同的造词习惯形成的。
如:春(蛋),猪红、猪旺(猪血),长生板、大料(棺材),头那(脑袋),婿郎(女婿),目汁(眼泪),睡目(睡觉),舌嘛(舌头),食朝(吃早餐),食昼(吃午饭)。
从吸收其他方言或借用外来语看,如吸收“岩”(刚刚、合得来、合适),靓(漂亮、美好),呖(聪明,能干),论准(糊涂,不灵便,不得体),车大炮(吹牛)。
有些借用来自英语的,如:波(球),波珠(轴承的滚珠)。
从对外国传入的物品名称加“番”“洋”字,如:番茄(西红柿),洋烛(腊烛),洋楼(楼房)。
2、从词汇意义的差异看,有些是同义异形的,如:叫(哭),面(脸),热头(太阳),火蛇(闪电),心舅(媳妇),狗虱(跳蚤),翠目睡(打瞌睡),伯姆(伯母),家官(公公),家娘(婆婆)。
有些是同形异义的,如:古典客家语指故事。
打靶,普通话指按一定规则对设置的目标进行射击,而客家语是指枪毙。
有些是词形相同,但意义范围大小不同。
如:唇,普通话指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客家语除了具有这层意义外,还有器物的口和边缘的含意,如:锅唇、桌唇、河唇。
烧,普通话有使东西着火,加热使物体起变化的意义,而客家语除上述意义外,还有柴火,如割烧,热等意义。
吹,普通话除了有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吹气演奏,气流柔风等流动的意义,还有夸口,破裂或不成功等意义,而客家语只有前一部分的意义。
客家语用光字的地方,普通话则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天光(天亮或天明)。
另从词法功能上的差异看,客家语一词多义较多,如客家语的鼻字,除作名词(鼻孔)外,还作动词(闻、嗅)。
爱,除作动词(喜爱)用外,还作助动词(要)用。
烧,除作动词(燃烧)外,还可作形容词(暖和)和名词(柴火)。
最后从修词的褒贬,感情色彩看,客家语的男性老人称老人家,或老伯,贬称老货,或老家伙,普通话称老头儿,贬称老头子。
3、构词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素次序,重叠式,附加式和单复音词等方面的不同上,如词素次序不同。
客家语说紧要,普通话则说要紧。
尘灰(灰尘),闹热(热闹),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从词的重叠看,如:碗碗(每一碗),间间(每一间);附加式和单复音词不同。
亲属的称呼,客家语是不用重叠的方式,而是用前缀十单音称谓的方式来称呼,如:阿公(公公),阿伯(伯伯),老弟(弟弟),老妹(妹妹)等。
中心词在后,前加修饰性的重叠音,如:熬熬条(大声地不停吼叫),钉钉企(笔直地立着)。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除上述构词方面的差异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差异:
1、人称代名词的领属格可以通过变韵调和加“既”(个)的方法来表示,如:
主格涯(我),领属格:涯既(我的)。
2、特殊疑问代名词:脉个(什么),满人(谁) 样般(怎么样) 做脉个(干什么) 等。
3、客家语有特殊的位置,动量配搭关系,如:
名动词 人 歌 衣服 被子 星 田 叶 饭 走
量词 只 条 身番 只 丘 皮 餐 转 摆
4、双宾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如:涯畀渠一件衫(我给他一件衣服)涯畀一件衫渠(意同上)其他通过变调的方式来表示近指和远指等,在客家歌谣中都有较灵活的运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