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日常点评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上釉 陶与瓷是一种材质吗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上釉?概念不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的。关于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上釉以及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上釉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上釉

陶与瓷是一种材质吗

  陶与瓷不是一种材质的。

  不是一种东西。陶器和瓷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在远古时代,不同的文明聚落都分别烧制出了陶器。但瓷器的最早出现,却发生在几千年以后的中国。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上釉

  1、概念不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按发展时间来看,先有陶,后有瓷,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2、原料不同:因为它们在制作中所选择的原料不同,所以它们最后所呈现出的形态也是不同的。

  陶器通常是采用一般黏土制坯烧成的,而瓷器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方可制成,瓷器主要是由高岭土制坯为主。

  陶器与瓷器的含铁量也有所不同,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而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烧制温度不同:由于它们所采用的原料土质不同,因此在烧制温度上也有一些差别。

  例如陶器在制作中所需要的烧制温度是在800-1000度左右,而瓷器则需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方可成型。

  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那陶就变成了瓷。

  可以说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

  4、坚硬程度不同: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因此它的胎体硬度较低,耐用性略差一些。

  并且它的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我们在敲击它时会发出嗡嗡的声响。

  而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胎体已经基本烧结,因此瓷器的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会出现吸水现象,我们在敲击时瓷器发出的声音也是清脆。

  瓷器的耐用性好,硬度较高,它的表面也不容易被磨花损伤。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走出有釉没釉的误区)

     在我们生活有不免有用到瓷器的也有用到陶器的,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为你介绍。

     一、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

  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

  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

  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西方学者还将胎质内的铁含量的多寡作为陶器与瓷器的判定标准,他们认为陶胎含铁等金属杂质较多,颜色较深。

  瓷胎含铁量较少,颜色较白。

  笔者则不这样认为,含铁多少并不影响瓷器的性质,只是审美取向不同而已。

  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汝、官、哥、钧、定都曾是皇室御用瓷器。

  其中前四种都属青瓷产品,胎质的铁含量都超过了西方人所认为瓷器标准,只有定窑属白瓷,胎质的铁含量较低。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

  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

  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二、 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

  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

  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1] ,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 收藏。

  塑形方法

  陶艺家最基本工具是他们的手,但亦因为陶器制造历史的长期演化而发展出其他附加工具,包括陶轮及转盘、塑形工具(拍板、垫石、泥抹)、滚筒工具(轮盘、泥板机、压辘)、切割/镂空工具(刀、开槽工具、布线)及修整工具(磨光石、木锉、麂皮)。

    1、手工或手筑

    这是最早、最个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

  陶器可以利用盘绕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体球状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种互相组合再用手去构成。

  部分手筑器皿常常会用泥浆或泥釉(松软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结合起来。

  手筑是一个缓慢及比拉坯更平缓的方法,但它会给陶艺家对陶器的大小及形状有更高程度的控制。

  虽然对于有丰富经验的陶艺家来说,要制作一模一样的手工陶器并不困难,但拉坯的速度及重复性令它作为精确制造合适的一整套物品例如餐具更为适当。

  部分陶艺家认为手工制作有助完全使用想像力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但亦有其他陶艺家认为拉坯陶艺的自发及直接性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2、陶轮

    把黏土球放在转盘中心上,称为轮头,陶艺家以棒或脚力推动(脚动拉坯机或踏板轮)或可变速的电动机。

  通常一个称为拉坯底板的胶制、木制或熟石膏制的碟会放在轮头上,接着黏土球会抛在拉坯底板而不是轮头上,这样做可以使成品与拉坯底板一同移除而不令成品变形。

    在拉坯的过程中,陶轮会高速转动,而黏土球被按、挤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为一个空洞形状。

  第一步往下及往内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转对称,是需要掌握的技术中最重要及最困难的;接着步骤依次序为"开孔",即在黏土球中制造出中央的空洞;"铺设地板",即在器皿中制造平坦或圆形的底部;"投掷"或"拖拉",即把外壳靠拢及塑形至相同阔度;"修整"或"翻转",即移除多余黏土去修整形状或制造脚部。

   

    陶轮虽然通常会用作制造个别陶器,但是它亦可以用来大量生产。

  陶轮制作需要陶艺家有一定的技术,但一个熟练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制造完成接近完全一样的碟、花瓶或碗。

  因为陶轮本身与生俱来的限制,它只可以用为制作在一个纵轴上径向对称的陶器。

  这情况可以用压印、膨胀、雕刻、制作凹槽、琢面、V型切开及其他方法令陶器在视觉上更为有趣。

  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会利用手工技巧再进一步以加上手柄、盖子、脚部、壶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

    3、旋压成形法

    此方法在陶轮上进行,令陶器固定形态所需的时间减少。

  覆旋压是把塑形工具与石膏模上,仍然在建构中的黏土块接触的方法。

  覆旋压工具塑造一面形状而石膏模则塑造另一面。

  覆旋压只会用作制造平面陶器,例如碟,但另一技巧仰旋压则会用在空心陶器,例如杯。

  覆旋压与仰旋压至少由18世纪开始已经用作陶器的制作。

  在大型工厂制作中覆旋压与仰旋压通常会自动化,令一些半熟练工人可以进行操作。

    4、辊头旋坯机

    此机器用于在转动中的石膏模上对陶器塑形,如覆旋压与仰旋压一样,但有一个转动的塑形工具而非固定的。

  此转动的塑形工具是一个浅锥体,与陶器有同等直径,形状造成和成品的其中一边一样。

  陶器用此方法便可以依靠相对缺乏技巧的工人在一分钟制成十二件的速度下工作,而这速度与成品的大小有关。

  辊头旋坯机的使用如今在全球工厂已经是十分普遍。

    5、冲压机

    这是一个塑造餐具及装饰器皿的工业过程,方法是挤压一团预备好的黏土进入由两个有孔模具组成所需形状的空间。

  在加压后,会从有孔模具注入压缩空气去释放已成形的陶器。

    6、干压法

    此方法把半干及粒化状态下的黏土压入一个模具。

  有高压水泵入的有孔压铸模把黏土压入模具。

  成为粒状材料的黏土由喷雾干燥制成,其制成品既幼细且具流动性,水分在百分之五至六之间。

  此方法在制造瓦片中被普遍采用,而碟的制造亦慢慢转用此方法。

    7、铸浆成形法

  铸浆成形法常用在大量生产陶瓷上,亦最适合用在不能用其他方式塑形的陶器上。

  把水与坯体混合后制成泥釉,再倒入高吸水性的石膏模中。

  泥釉的水份吸入模中,留下一层坯体包裹内部表面及形成内部形状。

  多余的泥釉被倒出模外,接着模会被打开,其内里的物件会移走。

  注浆成型在浴室用品的制造中十分常用,而它亦用于制造细小的工艺品,例如复杂精细的雕像。

      通过以上介绍的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及陶器的介绍,视乎陶瓷看起来更精美,不过各有所爱,你更喜欢那一个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