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呢?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等的。关于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呢以及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呢,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活动,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传说,正月十五都有哪些风俗,正月十五有些什么风俗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正月十五是阴历还是阳历
正月十五是阳历的。
农历一月,也称为正月,秦代避讳改称端月,是农历一年的开端,建寅之月(虎月),孟春,律中太簇。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
正月处于北方的农闲季节,也是庆祝新年到来的一个月,在习俗中通常把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因为“正月里来是新年”,所以正月里有很多趣味习俗,比如拜年、遛百病、耍社火、送穷和迎财神、猜灯谜、闹元宵等。
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呢
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等。
1、吃元宵: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4、耍龙灯: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5、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正月十五的节日和风俗 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导读:正月十五也就是正月时间里的第十五天,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一个月里月最圆的日子。
过元宵都会进行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那么你知道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吗?想知道正月十五的节日和风俗,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正月十五的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按中国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相传,汉汶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 -时。
《隋书音乐志》 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的风俗
元宵节,一直都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
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
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
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也象征了红红火火。
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上元祈福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祭品仪式就如同初九庆祝天公生一样,需念三界公经以祈福求好运。
3、元宵节“送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记载,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不可缺少的活动。
唐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4、元宵节舞龙舞狮
龙是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元宵节时全国各地都有龙灯。
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上纱,制成龙形的灯笼,在龙头与龙身里面,点上几十支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有十几个壮汉抬着走,表演时,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俗称“弄龙”。
5、元宵节猜灯谜
灯节除了花灯外,最盛行的活动就是猜灯谜。
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
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
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
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6、元宵节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7、元宵节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
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没有好下场。
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8、元宵节迎紫姑
迎紫姑,或称拜东施娘。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 龙舟蚕桑,并占众事。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9、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