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日常点评

冬至的风俗及寓意 冬至是固定的日期吗

  冬至的风俗及寓意?关于冬至的风俗及寓意以及冬至的风俗及寓意,冬至有什么象征,冬至象征着什么,冬至什么寓意,冬至传统含义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冬至的风俗及寓意

冬至是固定的日期吗

  不是的,冬至不是固定的日期的。

  每年冬至不是固定同一天,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

  等到冬至降临,我们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冬天,冬天是数九天的开始,也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

  黑夜最长的时候,大家对冬至的见识不止停留在食俗上,更多要了解的是冬至的习俗活动和意义。

冬至的风俗及寓意

冬至有哪些习俗

  1、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

  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2、酿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3、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4、吃烧腊与姜饭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

  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冬至的由来

  由于阴历阳历的差距,在中国的冬至季节,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这一天夜晚十分的长,在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这样一来冬至和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就被称为了中气,中气之间再进行划分,也就成为了24节气,冬至只是其中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所有人都要举行贺冬仪式,唐宋时期在东至,还需要祭天祭祖。

冬至的含义和风俗

  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中国,也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

  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

  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

  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特点: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特视点评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